隨同湖南首期農民合作社理事長赴台培訓,在邊攝、邊聽、邊記之餘,我也一直在對比湘台農業的優劣長短、比較兩地農業的“乒乓球”與“足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湖南農業最急需解決什麼問題?臺灣農業哪些亮點值得湖南學習借鑒?通過實地參訪、專家培訓,讓我觸動最大的是臺灣農業的“三精”。
  精緻農業之妙——“農業不能靠天吃飯,要走向科學化”
  
  臺灣地區土地資源奇缺,如何在有限的土地面積里拓展栽培空間,提高經濟效益?在臺中市石岡區優恩密家庭農場,我看到鋼架塑料大棚內,黃瓜、小番茄列隊成行,惹人喜愛。這個僅有8畝土地的私人農場,年收入卻高達100多萬新臺幣,讓人不可思議。在與農場主交流互動中,我瞭解到“優恩密”的秘訣主要是“三賣”:一賣產品。通過開展標準化立體栽培,生產銷售優質有機農產品。二賣種子。註重開展種苗培育,為島內外農戶提供優質種子。三賣理念。突出開展體驗農業,在游客“與農共舞”中,農場主獲取觀光體驗收入。
  台一生態休閑農場位於臺灣島地理中心南投縣埔里鎮,這裡四面環山、氣候溫和、風景宜人,是臺灣的農業特定區。走進農場,房屋被花草妝扮,道路與小溪相遇,舊農具成了綠雕的主體,花卉成了美味佳餚。其農場主張國禎先生向我透露,“台一”始終貫穿精緻農業“四生理念”,即:“生產--生活--生態--生命科學”,並強調“農業不能靠天吃飯,要走向科學化”,要朝著精緻、精細和農業多元化方向發展。“台一”精緻農業的新理念與新做法,讓我受益頗多。
  和湖南相似,臺灣人多地少,且三分之二為山地丘陵,現有耕地1290萬畝,農戶78萬,農業人口400多萬,能夠在有限的土地里創造出更多收益,這得益於臺灣發展精緻農業。每到一處,我都註意到,臺灣農民註重標準化生產,竭力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實行有機栽培,降低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並將農業的理念上升到生態安全、生命科學的高度,的確讓人肅然起敬。湖南有5686萬畝耕地,農業人口3917萬人,同樣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因此,必須走精緻農業之路,在精耕細作上下功夫,從“骨子”里改變“催耕、催種、催收”的思維定勢,努力實現三個轉變:一是從“肚皮農業”向“科技農業”的轉變。解決重產量輕質量、重數量輕科技的問題。二是從“貢獻農業”向“智慧農業”轉變。解決任務、責任與效益不對稱的問題,用智慧提升農產品價值、叫響農產品品牌,切實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三是從“化工理念”向“有機理念”轉變。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實行從田間到餐桌全過程的監管,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既保生態安全,又保生命安全。
   精深農業之奇——用我的腦袋“榨乾”你的口袋
  
  臺灣農業講究創意,突出營銷,通過精巧的創意,提升市場的競爭力,通過精深的加工,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在有限的土地上,靠無限的智慧賺錢。
  地處臺中市山水叢林中的東勢林場,古木參天,蒼翠欲滴,空氣清新。過去,這裡林工是以砍伐樹木為生,上世紀80年代以來,東勢林場開始註重保護生態,探索發展觀光休閑旅游,分季節開設了賞櫻線路、賞梅線路、賞楓線路等,並策划了螢火蟲、甲蟲、蜜蜂的觀賞體驗活動,加上種植花木、果實採摘、體能訓練等內容,不僅使林場實現了從伐木賣錢到生態賺錢的歷史大轉型,還取得了良好的生態與經濟效益。
  在嘉義縣中埔鄉農會推廣股,我看到,各種農產品的創意策劃圖案貼在牆上,多種精深加工且包裝精美的產品呈現在櫥窗里,透顯出智慧農業的精巧。在鄉農會舉行的農產品說明會上,鄉農會工作人員將各種各類包裝精美的農產品深加工產品展現在我們面前,有絲瓜面膜、絲瓜保濕露、絲瓜洗面乳、絲瓜露洗發乳、絲瓜露沐浴乳、絲瓜去角質皂等,一根普普通通的絲瓜竟然衍生成20多種絲瓜系列護膚產品。一片細細嫩嫩的茶葉竟做成了茶食品、茶飲料、茶保健品。再加上精美亮麗的包裝和農會推廣員的貼心宣傳,在場的人無不為之稱羡,自覺自愿地加入到了鄉農會超市的購物人流之中。
  臺灣農業靠精深加工升值、靠策劃創意取勝是一大亮點,臺灣農民年人均收入約20萬新臺幣(約合人民幣4.5萬元),就與他們註重品質品牌、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分不開。從某種意義上講,臺灣農民是在“經營農業”,他們善於把編故事、講故事作為營銷手段。崇尚先有市場,再有生產,不斷的發現需求和滿足需求。同時,運用概念農業、科技農業、創意農業、差異化農業來提升農產品的價值,讓普通農產品“不普通”。這些都是我們應該認真學習的地方。湖南是農產品大省,但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為1.1:1,低於全國1.9:1的平均水平。湖南4.8萬家農產品加工企業中93%是規模以下企業,年產值過10億元的企業只有32家,過100億元的企業只有1家,且大部分農產品加工企業只能從事簡單的初加工,精深加工不夠,產業鏈條不長,增值效益不高。學習借鑒臺灣農業的經驗,湖南應突出在以下四個方面使勁:一是突出農業園區建設,圍繞優勢產業、主導產業,培育龍頭企業,拉長產業鏈。重點實施“百企千社萬戶”現代農業發展工程,著力培育100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引導農業企業開展整合,支持企業上市融資,拓展產品銷售市場,努力打造一批年產值過50億元、過100億元的骨幹龍頭企業。二是突出特色資源,實行科企聯姻,開展科研攻關,推出百姓喜愛的特色產品,整合和延長產業鏈條。三是突出品牌打造,開展農產品加工產品品牌提升行動,著力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品牌整合、市場拓展等工作,提高“湘”字號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四是突出機制創新,實行企社牽手或家庭農場加合作社加龍頭企業三大新型主體的抱團發展,提高龍頭企業“第一車間”標準化生產水平。
   精心務農之效——“農民拿筆頭比拿鋤頭更沉重,農會既要錦上添花,又要註重雪中送炭!”
  
  如何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切實解決一家一戶乾不了、也乾不好的事,這是赴台培訓迫切希望找到的答案。
  臺灣農會是農民組織,一切以農民利益為依歸,具有經濟性、社會性、教育性、文化性的重要功能。用臺灣神農科技發展協會理事長廖樹宏的話說就是:“農民拿筆頭比拿鋤頭更沉重,農會既要錦上添花,又要註重雪中送炭!”特別是農會開展金融、保險、營銷、培訓等業務,解了不少農戶之難,讓臺灣農民分享農會服務的“紅利”。所以,臺灣農民“有錢存農會,沒錢農會借;有貨賣農會,沒貨農會買;有事找農會,沒事農會坐;有險找農會,沒險農會買。”
  在南投縣漁池鄉農會一樓營業大廳,信用部、保險部、供銷部等一字排開,具體辦理農民急難之需。據農會負責人介紹,農會屬公益社團法人,可享受免稅待遇。按規定,農會可承攬島內工商企業和農戶的儲蓄,但只能給所轄區域內的農戶貸款,並收取一定數額的手續費;加入農會的農戶,每月向農會交納一定數量的個人保險費,到65歲後,即可每月獲得一筆不菲的養老金。
  在花蓮縣蔬菜產銷合作拍賣市場,身著紅襯衫的農會工作人員將經過質量檢驗合格的一批批包菜、苦瓜、番茄、芹菜等進行拍賣。出價、叫價、成交、蓋章,現場氣氛活躍。農會工作人員告訴我,菜農每天早晨將新採的農產品送到市場上來,經嚴格檢測合格後才可參加拍賣,不合格的農產品一律就地銷毀。農產品經市場拍賣銷售,農會收取一定數額的手續費。據臺北農會負責人介紹,各地農會的收入90%來自信用部、10%來自農產品銷售。除為農會工作人員發放工資獎金外,農會的收入積累,加上財政補貼資金,主要用於農民培訓、扶持困難農戶和農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培訓是農會的一項重要職能。湖南首批理事長們在臺北的培訓活動,就是在農會農訓中心沃田旅店舉行的。這裡“農”味甚濃,各種裝飾物、宣傳畫都充盈著農業元素。關於“農會與政策”“農產品運銷----創意與創新”“溫帶果樹育種及栽培技術”等培訓課程均是由臺灣著名農業專家和教授上課。同時,特邀了4名農(漁)場主,分成水稻、柑橘、水產、蔬菜4個組進行面對面交流,讓理事長們從理論知識到實踐能力都有了新的提升。
  到2013年底,湖南累計發展農民合作社2.3萬個,成員188.7萬人(戶),占總農戶的13.6%。農民合作社成為了帶動農民進入市場的基本主體、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新型實體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的有效載體。但與臺灣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相比,湖南農民貸款難、農業保險難、農產品賣難、養老難、農業社會化服務難等問題仍然存在。如何進一步遵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緩解“多難”困局,加快農民合作社發展,不斷擴大合作社規模、不斷增強其帶動作用,“精心”為農民服務,使之成為農民可依靠可信賴的“家”?
  一是強化規劃引導。立足湖南優勢產業,科學制定合作社發展規劃,重點培育1000個省級示範社,組建100個聯合社。整合政策資源,引導涉農項目資金重點向示範社傾斜,打造一批帶動力強的合作社。二是強化規範管理。幫助農民合作社建立健全內部組織機構和章程,規範章程制度、規範民主管理、規範經營運轉和規範財務管理,把“心”貼在服務農民上,推動形成“建一個組織,興一項產業,活一地經濟,富一方群眾”的發展格局。三是強化政策扶持。允許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符合條件的合作社,允許財政補助形成的資產轉交合作社持有和管護。積極開展農村資金互助合作社試點。對農村公共產品與服務應在特許協議的基礎上,積極探索PPP模式,轉變公共產品供給機制,拓寬投融資平臺。要抓好國家和省里已出台扶持政策的貫徹落實,切實解決合作社用地難、融資難、項目爭取難等問題。四是強化人才支撐。鼓勵大學生到合作社創業,引導科研人員與合作社牽手。同時,加強合作社人才培養,提升合作社輻射帶動能力。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對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領辦人的教育培訓工作。省委書記徐守盛,省委副書記、省長杜家毫,省委副書記孫金龍先後對加強湘台農業交流合作做出重要指示。副省長張碩輔對赴台培訓工作親力親為,做了具體安排部署。省委、省政府決定,從今年開始,由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分5年組織1000名農民合作社理事長赴台培訓。首期學員學成歸來,對自身事業充滿憧憬,紛紛表示將學以致用、取長補短,提高創新發展水平,著力加快農民合作社帶領農民群眾闖市場、奔小康的步伐。
  (《新湘評論》2014年第20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原標題:向臺灣農業學什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n55pnwhr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